网罟知道 | 创业做一个APP究竟要花多少钱?

2003年的淘宝开店大浪潮你没有赶上,今天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你可能想创业来款APP尝尝甜头。但是创业做一个APP究竟会经历什么,你真的了解么?你真的做好准备了么?如果你还不清楚这些,快上车,小编带你去看看创业做APP的苦与乐,做好准备,不要哭!

1
创业做一个APP究竟要花多少钱

来源:3W互联网精选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被外行的朋友们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作为做过完整网站项目和APP的人,今天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一起来算一下中小型APP从无到有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为达成使命,需要付出多少金钱代价。首先假设在做APP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团队(这是非常幸运的前提,很多产品研发进度极其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过程中不断在招人),团队的结构以架构师兼后台开发1名+安卓1名+iOS开发1名+产品经理1名+前端开发1名+设计师1名。

“做一个网站需要多少钱?”或者“做一个APP需要多少钱?”。

以下内容的前提是:

深圳、移动互联网方向。包含研发一个新产品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工作,并非十全十美。

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些人员配备都是单点的,一旦有人生病或请假,某个职位就会缺失,项目进度就会拖后,所以我们大约配备2个浮动名额,也就是,初始团队大概有8名,我们假设团队平均工资在13000左右(憋惊讶,深圳需要这个数,还是比较低的),需要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详见下表(假设我们是老实善良的公司,公积金按最低标准缴纳):

除工资的部分,还要平均为每个员工多缴纳3653元的五险一金支出,员工部分的支出是(13000+3653)*8=133224元/月。好,有了团队,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工作场所的问题。有了场地和团队,接下来置换办公耗材、宽带之类的(假设电脑自己带),普通的人体工程学椅子价格在150元左右,如果不买工程学椅子也可以,用普通的椅子,加上桌子平摊成本,桌椅需要200左右的成本,这算一次性付出。拍脑袋,6000元可以搞定吧。

8人团队可以选择创业孵化器(前提是你能找到孵化器)或者中低端的办公场所(这类的办公场所,深圳大约是120元/㎡,大约100平米)。这里有必要稍微提以下孵化器,孵化器的租金会比较便宜(或者不要钱),在接纳创业团队之前一般会签署协议,需要以场地作为股权置换条件,或者是优先投资权,是否划算,得创业团队自己掂量。算上水电、物业,一个月15000左右算比较省了。

唔,人、场地、作案工具齐活了,开始进入正题吧。

1、产品定位、扯皮、早期工作准备阶段

产品定位以及早期的需求确定出来之后,需要想个产品的名字、需求调研、竞品调研分析、注册域名、购置服务器以及周边基础能力(如CDN存储、短信服务、消息推送等)、商标(未注册商标、很多团队就是吃了这个亏)、抢注域名、设计logo,这里在老板不中途改变想法、变更产品需求和定位的前提下,最起码扯一周,这时候产品的原型、技术架构的雏形也出来了,基本可以进入真刀真枪的干活了。这一步假设域名不需要花大价钱购买,全部费用算起来拍脑袋10000元/年可以搞定。

做APP之前一般会有个老板,老板大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功能(对,老板一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东西,需求是什么,产品定位是什么),这时候产品经理要出马了,跟老板各种扯皮、理清需求、找产品定位,这里大概扯吧个两周,好说歹说会把产品的定位、一期的需求想清楚(期间架构师可以开始构思产品的技术架构了,未能正式开工)。

2、产品版本策划、架构设计阶段  

很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做APP比较常见的两种功能实现方式有native原生和webview 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优劣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一般为了保证体验,以原生的方式为主,webview的方式为辅。以原生的方式做开发,版本是尤为重要的。看起来过程似乎非常顺利,产品经理把产品的思路理清之后,开始准备产品V1.0的规划。

看似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产品开始整理需求,按照需求优先级规划版本。架构师按照产品的发展方向构想,开始着手进入开发环境、生产环境部署、基础代码研发阶段。

其一,APP开发完成之后,需要把上架到APP Store(假设我们只上iOS和安卓),iOS的APP Store有冗长的应用审核周期,你必须提前把往后几个中小版本的功能规划好了才不至于在这个环节自乱阵脚;

其二,你的APP安装到用户的手机上时你肯定希望他大部分时候运行的都是最新的版本,如果你的版本更新过于频繁,用户也会烦。

新产品从无到有常见的工作

1. 产品官网:产品官网是产品、公司、团队的脸面,让用户进入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你的定位以及产品特性,也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做着什么样的事情。

2. 用户协议:是的,如果用户要注册、使用你的产品,你得起草你的用户协议,跟律师或法务不断沟通调整。

3. 种子用户:嗯,你要思考你的第一批种子用户从哪里来,如何组织,怎么管理,他们是检验你产品的第一群人,对于验证你的产品定位、发现产品问题、提升产品体验来说至关重要。

4. 基础数据上报规划:你要知道产品一旦发布,在对用户行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需要收集什么数据来优化、调整你的产品设计,思考你的产品方向。

5. UI设计与交互标准制定:不能保证产品的UI以及交互一上线就有让用户觉得惊艳的效果,但是必须保证UI/交互在一致性上没有问题。

6. 后台管理系统:如论是查看数据还是内容管理,后台管理系统是你工作的有效辅助,也不能少。

7. APP:这是你的产品的重中之重,密切观察跟踪。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在3-6个月之后,你的APP第一版应该有了第一个雏形了。

3、内部测试、打磨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要跟设计、研发、种子用户之间保持密切沟通,不断收集问题、发现问题、优化、解决问题,期间可能需要发布1-3个beta子版本。同时,你要想办法保持种子用户的活跃与配合的激情,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谁做谁知道。

4、发布阶段

如果你做得多一些,找安全团队帮你做安全评估,这里也要花上一些钱,这里就不算了。至于负载均衡、加速技术什么的,你的APP刚上线,应该用不上。6个月的时间,算快,一个APP从无到有需要的费用大概这么算:

  • 人工费用:133224元*6个月≈ 80W

  • 场地租金:15000元*6个月 = 9W

  • 办公耗材+桌椅支出:1W

  • 服务器、域名、周边IT基础费用:2W

大约算下来,不算营销费用,第一个版本,你需要准备100W。

是的,当有人问做一个APP需要多少钱时,你可以回答:

“一个不太复杂的APP,从无到有做出来,半年第一个版本出来,需要100万。”

当别人做出很赞的东西,我们常感慨“啊,这个东西我早想到了”,作为创业者,想到了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重要的是:

做出来,是的,执行力很重要。

2

一个创业者的自述:辞职创业,做一个说做就做的APP

来源:36氪


故事要追溯到 2009年,那时我在一个大型软件公司工作,但对这份工作不是很上心。当时我对移动领域非常感兴趣,所以一直渴望能开发 APP。此外还有一个个人原因,那一年我刚刚结婚,女儿即将出生,所以我想开发一个女儿能喜欢和使用的应用。

公司起名 

我计划以一个公司的名义发布我的第一个应用。当时,我和妻子正在检查完宝宝回家的路上,在助产医生那里我们刚刚听了腹中胎儿的心跳。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叫 Tiny Heartbeats 工作室呢?”我的妻子说,“不错,但 Tiny Hearts 更好”。这就是 Tiny Hearts 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确定产品方向 

有了公司名字之后,我开始探索苹果 APP Store,并试用了很多不同的应用。我开始分析那些位于排行榜榜首的应用程序成功的原因,以及其他被淹没的应用失败的原因。苹果 APP Store 成为了我的学校。

在 2009年,我很喜欢的一个应用是 Live Cams Pro,它是一个监控视频应用,允许用户随时随地查看监控视频。更有趣的是,通过它用户可以查看各种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Live Cams Pro 不是一个设计最好的应用,但是我很喜欢观看动物园的现场监控视频。出于对动物的热爱,我很想尝试一下我能不能在 APP Store 上开发出一款最好的动物应用。

产品定位  

当我在思考这个应用概念时,我在想人们会使用它来做什么工作。该应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向孩子们开展有关动物的教育。另一个次要但好处也不小的目标是,该应用能够给父母带来 5 分钟的和平与安宁。孩子们一定会喜欢它,所以家长会付钱购买。

因为我即将为人父母,所以我知道我的目标市场用户是怎样想的,他们的苦恼和兴趣分别是什么。如果你并不是你的目标市场用户,你应该多去与你的目标用户交谈。不要低估了解目标市场的重要性。了解目标市场的问题、恐惧和希望,以及目标用户想要从应用中得到什么,这些都是必要的工作。

APP命名 

我决定创建一个虚拟的动物园,能让人们放在口袋里。我的动物主题应用 Pocket Zoo(口袋里的动物园)因此得名。这是一个用来为孩子以及大自然爱好者(比如我)带来教育和娱乐的应用。
我们如何开发Pockt Zoo


找人

在想法确定下来后,我接下来便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将想法实现为产品上。我首先找到了此前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他签署了聘请合同。一翻寻找后,我与两个插画师建立了合作。此外,我找到了一个设计师朋友,让他帮助我们设计品牌形象和视频。我的妻子帮忙做内容工作。我甚至邀请我的老师朋友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提出改进意见,确保我的应用能更好的服务孩子们。

在应用商店中,设计就是你的营销。应用的外观决定你能不能进入应用商店,实用性将决定用户会不会把它安装到手机里。一个创业者的自述:辞职创业,做一个说做就做的APP

获得曝光

我当时打算做好这个应用去参加应用竞赛 App Star Awards,为了有资格参赛,我们需要有一个 45 秒的演示。该比赛有一些影响力。如果我们赢了,Pocket Zoo 会被一些业内有影响的人士看出,并会在 TechCrunch,TUAW 和 Read Write Web 这些博客上得到曝光。我们最终获得了亚军,并因此得到了很多媒体的采访报道。顺便说一点,创建外部期限也是一个用来凝聚团队的好方法,当时比赛作品的提交截止日期是 2010年三四月份,这大大加快了我们的工作步伐。

上线

五月到来的时候,我的女儿出生了,同一个星期,我的应用在应用商店上线(5月5日)。我在应用商店推出 Pocket Zoo 后,做了一些推广。幸运的是,APP Store 在六月将其推为特色应用,我们因此获得了一些关注。它曾一度进入付费应用排行榜前 50,是排名第一的教育类应用。Pocket Zoo 随后被《纽约时报》报道,这再次提升了它的关注度。《连线》杂志也称它是“必备的应用程序。”

更重要的是我收到了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的电子邮件,他们都很喜欢这款应用,会花几个小时在 Pocket Zoo 上看动物。他们也会留下一些精彩的评论,我觉得这比获奖、获得媒体报道更宝贵。

辞职

当我女儿出生后,我获得了育婴假。这时,我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我是更进一步全职做应用呢,还是回到我正常工作中去?我已经挣够了养家的钱,所以我有一些辞掉工作的底气。当 Pocket Zoo iPad 版应用推出后,我知道我不能回头了。于是我辞掉了大公司的工作。

并不是说我这个决定多么容易。在我辞掉工作全职做应用后的几个月里,Pocket Zoo 并没有产生稳定持续的收入,我的银行账户也开始入不敷出了。(关于怎样扭转财物状况,后面会讲到)

我为什么要辞职呢?因为我知道,要想成功,就要认真对待开发应用这件事。即使你的应用是一个休闲游戏,你也不能敷衍了事。做应用可以是一个爱好,但把开发应用作为事业需要全心投入。

从Pocket Zoo 到 Tiny Hearts工作室  

   

Pocket Zoo 延续了它前期良好的发展势头,苹果 APP Store 和媒体都很喜欢它,并很乐意将它分享给人们。

前面我提到了我是以的 Tiny Hearts 工作室的名义推出 Pocket Zoo 的。从一开始起,我就明白我需要一个工作室,用来专门开发应用赚钱,我不能仅仅依靠 Pocket Zoo,我需要多样化的产品。我随后推出了一款游戏,一个闹钟应用(苹果 APP Store 该类别排名第一),一个健身应用(苹果 APP Store 特色应用),以及一个 iOS 键盘(最近在付费应用列表中排行第二),我依靠自己的兴趣,探索这些不同的领域,并同时通过这些试验学习了开发应用的科学和艺术。

这些年,我还探索了其他方式让 Tiny Hearts 赚钱。我们帮助一些有点子,但没有移动开发技术的合作伙伴将他们的想法变成现实;由于 Pocket Zoo 的影响,一些教育科技公司也来找我们合作;Quick Fit 曾委托我们为其客户的可穿戴设备开发应用。与这些大公司、初创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合作所产生的现金流让我的财物状况开始好转,我们不再依赖投资人,同时这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信心大增。

如今,Tiny Hearts已经拥有一个 12 人的完整团队。我们的使命是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Tiny Hearts的 DNA 中有大量 Pocket Zoo 的影子,Pocket Zoo 也许最终会慢慢隐退,但我们的使命和服务依旧会不断前行。

3
其实,中国的创业者最缺的是这样两个平台

来源:创业邦


中国创业者的“标配”是什么?他们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以前听一个美国的朋友说,在硅谷,一些小有成就的创业者通常有一整套的标配:坐Uber,开Tesla,用iOS和Android的智能设备,穿无logo纯棉T恤,戴Warby Parker......

前面的大家都比较熟悉,后面的Warby Parker,其实是与我在2010年,前后脚在中国与美国成立的定位于互联网创业的眼镜公司。以前有很多投资人说我的“验光车上门配眼镜”模式有点效仿的Warby Parker,但是查询一下两家公司的历史便知道,我们的模式诞生早他们起码3年,而且公司和项目的开始时间也比他们要早大概半年,所以就谈不上谁效仿谁了。

作为同行我是非常欣赏Warby Parker团队能够在短短的五六年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美国炙手可热的创业公司,Home Try On的模式亮点也被全球各地很多创业公司争相效仿。虽然从专业角度思考,该品牌还有很多缺失和不足,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全球眼镜创新零售的领导者之一。

而之所以硅谷创业者把Warby Parker和Uber、Tesla、iOS、Android等放在一起,作为“标配”,足以看出美国创业者对于“创业”这件事情本身的互相尊重。对于自己这个同类群体所创造的“价值”的肯定。

中国是一个创业氛围超过美国的地方,“中国创业者”是一个日渐庞大的群体,甚至被窥视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消费群体”。为什么SaaS从去年到今年都那么火?因为大量的“创业公司”对此有着巨大的需求。那么同理,作为创业公司的缔造者们,创业者本身在消费上是否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升级需求呢?答案必须是肯定的!

于是我就想,没做眼镜以前,除了当记者、开饭店、卖酒,我也给企业做很多管理咨询、培训和策划之类的工作,通常定位是从性别、年龄、收入亦或特殊的亚文化特征展开,而如今这个“创业群体”不正是有着很多共同特征的群体嘛?那么他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一些“标配”呢?

针对于此,我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3月,做了一个简单的“社群”测试,发现了其中的眉目。

首先,创业者对“学习”的渴望

我以前写过很多文章都提到,创业者多数都是“瘸子”。懂技术的不懂运营,懂运营的不懂产品,懂产品的不懂技术......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一家创业公司何止就这三个职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懂的地方,那怎么办?只有通过团队互补,并不断学习!

很显然,初创企业的创业者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回到课堂里认真听讲的学习。只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聊天、观察、分析来获取新的实战知识,从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来。进行试错和知识升级,再试错,再升级......

我是一个记者出身,而且打十几年前开始,就给很多类似《销售与市场》、《现代营销》《商界》等商业类杂志、报纸等刊物撰写商业评论、市场观察、案例点评等。所以从2015年12月底,我开始重操旧业,广泛的搜集很多创业类的案例、材料,开始以平均一周3~4篇商业评论、案例点评、市场观察的产量,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网易、新浪、凤凰、腾讯、创业邦、品途等新媒体上更新内容。每篇文章都附带了我个人的真实微信号。

我发现每篇文章大概能够带来600~1000个创业及创业周边人群来加我微信,我一边加一边把比较优质的创业者加到我相对个人微信号更加私密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中。而个人微信号则是把一些不靠谱的都删掉,然后再加,再删......像一个漏斗,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之所以把个人微信号作为筛选的漏斗,我是希望这是一个真诚且互相尊重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做个社区,把自己搞成明星一样的商业行为。

大家一定好奇,这些创业者及周边人群都找我干嘛呢?主要是聊天,聊关于创业中遇到的产品、市场、运营、内容、人力资源、融资等困境,并聊一些彼此的解决之道。

我不是神人,我也不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创业者,但我是一个有着多次且多年创业经验的人。当我听到的多,学到的多,便很快就学会了活学活用,把“知识”在“创业者”之间进行有机传递。有需要投资的,我就给他们引荐投资人;有需要BD的,我就帮他们拉群彼此认识;有需要流量运营或流量变现的,我就把强于流量运营的介绍给强于流量变现的人认识.;有需要PR的,我就会去发现项目亮点并在我的一些文章中提及.....一来二往,我感觉这变成了一个超高效率的“创业社群”。没有那种“拉虎皮,扯大会”互相做广告和吹嘘的虚架子免费会议,也没有那种让创业者仰视那些“伪成功者”的居高临下催牛B的场景,更没有耽误大家时间的虚头巴脑的胡吹神侃......

更令我惊喜的是,我听我的同事说,我们从1月到最近,每3个预约我们“验光车上门配眼镜”的客户中,就有1个是创业或者或创业周边的相关人群,而且都是看过我商业评论、案例分享的。有一些上了我们验光车后就直接说“我是来给马总缴稿费的。”我莫名的感动!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创业者第一个标配就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高效的“学习型平台”,互通有无,互相共享,互相合作。此社群并非那种高大上的会议营销,请一帮子“伪成功者”到台上广告一下自己的项目,然后下来把自己当成神一样YY。谁赚钱?谁没赚钱?谁融资?谁被投资人的钱包养着?谁没数吗?

其次,创业者对“体验”的剖切

如今的创业项目那么多,新产品那么多,新服务那么多......许多媒体上的信息也真真假假。一会儿说他融资几个亿了,一会儿说她项目大把盈利了,一会儿说自己的品牌得到什么奖了......安能辨我是雄雌?

此前有过一些企业,在某些媒体上吹过一些牛B,说自己A轮融了1个亿人民币,然后过了一年多,可能自己也忘记自己吹过什么牛B了,当真拿到投资后,对外宣布说自己B轮融了一千多万美金。一算,我嚓......B轮融的还没有A轮多!?这唱的是哪一出啊?

浮华的互联网,浮华的信息公布,浮华的创业氛围,从而搞得大家都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是应该说实话呢?还是跟着一起吹牛B?俨然全员营销、全员PR、全员吹牛B了。

但是,什么才是项目成长的根本?什么才是公司存活的根本?当然是产品和服务。那么产品和服务又该如何进步和成长呢?

我曾经体验过一些外界号称非常牛B的O2O项目,体验之后感觉简直就是垃圾。回到办公室自己还安慰自己:“唉,相比于他们那些项目,自己的产品和体验简直就是神。”然而这样安慰自己久了,自己的项目还会有进步吗?

是啊,作为创业者应该多学习,更应该多体验别人的项目,通过对别人项目的剖析来改进自己的项目。这并不是说要多做“同行体验”哦!我从来都认为宝贵的经验不是来自于同基因的事物,而是来自于非同基因的东西。比如,利用变色龙的特点,我们人类可以研究出什么?比如利用海豚、蝙蝠的特点,我们又可以研究出什么?所以,我非常喜欢也提倡创业者多多走出自己的行业,跨界体验别人的项目,从而获取更加真实的干货。

唉,从上面两段话里大家看出了矛盾。又要去体验别人的项目,又发现很多项目是个垃圾。那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要说的中国创业者的第二个“标配”:项目互相体验的平台。而且我希望这个平台中互相体验的项目是付费的,是不打折的。因为只有这样,体验者才会发现是否“物超所值”。当然,后期被体验的项目可以通过花钱购买的形式,买体验者形成的真实体验报告。如此一来,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进步的氛围才能起来不是?

中国创业者如果有了以上两个标配,想必幸福指数也会飙升。相比于美国硅谷的硬件标配:坐Uber,开Tesla,用ios和Android的智能设备,穿无logo纯棉T恤,戴Warby Parker......显然我们中国创业者,更加需要“精神标配”!同意点个赞,不同意且当我放屁吧!

4

创业开发APP产品,别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来源:创业邦

互联网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个人英雄、团队协作和社会化分工三个阶段。为什么会一路经历这三个阶段呢?实际上还是一个社会化选择的问题。

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网民少,互联网的资源也少,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还都是文字内容,图片,音视频等内容相对还很匮乏。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一款项目出来,首先并发量不会很高,因为人少;另一方面,因为内容少,个人维护也相对简单。基本上只需要把网站做出来,租一个VPS托管就可以满足需求,要求高一点的也就是自己购置服务器做托管,这个阶段一个人的精力基本上可以去维护一款产品。

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方面网民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大家对内容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用户不再仅仅满足于纯粹的文字性内容,对图片、音视频的需求也开始变得强烈。于是产品方开始往互联网上推送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现有的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内容的供给;另一个是底层的基础设施服务压力会越来越大,开始需要专人来维护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团队,来专职运营现有的产品。

到了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创业门槛相对降低,然而留给创业者考虑的问题更多了。应用退出后,能不能爆发,多久会爆发,能爆发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关系到创业者在创业之初的准备工作,比如要相应的准备多少硬件设施以保证移动应用的正常运行;应用出来之后多久会出现竞争者,竞争者的产品完善速度会不会比自己快,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这就需要创业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核心业务的运营上,比保证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

创始团队大多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手。如何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资源的情况下,做成更多的事呢?这就要求创业者要善于做好社会化分工,把非核心的却又重要的业务,交给市场上比较成熟的第三方服务商作支撑。

一款APP从开发、上线、爆发,再到平稳期,大致是以下的过程:

产品开发完成,需要对产品进行各种测试,包括兼容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等,如果是团队自主进行测试,首先需要的,至少要购买一定的真机进行测试,而且测试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真正上线之后往往还会爆出来各种问题,这种情况对一款新产品的伤害是很大的。但是如果选用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应用测试平台,首先专业的平台设置的测试场景多,并且提供的测试真机往往覆盖到了市场上的各种机型,并且说实话,费用也不贵,也能让测试效果更好,测试效率更高,何乐而不为呢?目前市面上比较成功的真机测试平台推荐Testin。

上线+爆发,这两个时期应该是要一起考虑的,在上线之初就做好爆发期的方案选择,到真正爆发的时候,才能做到手上有料,心中不慌。接下来谈需求,应用上线,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包括应用程序托管,静态数据托管,数据库托管等等,目前创业者最常用到的方案就是把动态程序、数据库等的托管,与静态数据(如图片,音视频)等做分离托管,这样会极大的提升产品的性能,以及方便后续产品爆发的基础设施管理和扩容。目前市面上这方面服务做得比较好的云主机提供商UCloud和静态数据云存储提供商UPYUN(又拍云),两者结合使用,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APP创业者所倾向的。二者均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按需求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配置,让创业者可以真正做到用多少,买多少,最大程度的避免基础设施投入的浪费。

运营期间,当产品更新的时候,需要向用户推送更新包,这个时候也需要用到推送业务,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的有个推和极光推送。当然,APP的实际运营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有友盟和TalkingData。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可以看出,在一个APP的生命周期中,除了核心的产品和业务需要握在自己手里,其他的诸如测试、基础设施服务、推送、数据统计等等这些市场上都有相相对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你不用,竞争对手用了,那你就比对方慢了一步。创业,没必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

点赞